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七章-生态视角
前言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版和第二版结合整理,具体的内容以框架为主,然后分节进行分析整理,穿插名词解释、简答。具体理论部分会结合其他参考书和补充资料
欢迎愿意点进来看完的各位朋友提出意见建议!(直接私戳我或者公众号后台!
已更新章节: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其他章节会慢慢更完的!
整体框架
这一章和前一章系统视角相比,没那么抽象,稍微体现出了一些框架性
注:本章标题是“视角”而不是“理论”,但是正文部分也没有刻意澄清“视角”和“理论”的区别。这个问题我备考期间也挺疑惑的,当时一位前辈告诉我说,考研里不用太区分这两个概念。
查资料看到一句话“贝斯特与凯尔纳所建构的视角理论认为,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它受到研究者本人先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及兴趣等的影响。"
还可以结合童老师的理论蓝皮书里对理论的划分来理解,我现在觉得 视角>理论,在某一视角下,可能会包含一种或多种相似的理论
前言
前言部分简要概括了生态视角出现的背景和形成原因,可以和第四节贡献与不足的思路结合
第一节
第一节从两方面表述生态视角的发展历程
第一方面是其他领域理论在该视角体系范围内的整合
第二方面是生态视角理论自身的发展进程,从一般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结合、到生态学在社工领域不断的进展
第二节
第二节主要是介绍本章节理论的主要概念。这一章的概念可以结合《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第一章记忆
生态视角的基本假设包括:
第一,个人有能力与其环境互动,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是其与生俱来的能力
第二,基因和其他生物因素经常被视为个人与环境交流的结果
第三,个人—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惠性关系
第四,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的情境之中
第五,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可以产生积极改变的
第六,为了帮助案主,社工应该随时准备干预案主所在生活空间的各个层面。
生态视角的基本假设和生态视角的聚焦一样,积极地看待个人与环境及其互动
生命周期
指人作为生物,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
栖息地
是指个人在文明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是指个人在其所在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
人际关联
每个人都需要且他们也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建构个人在未来生命同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关系,对人际关联能力与状况的评估是认识人及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
角色
指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表现,是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层面的角色,会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胜任能力
指个人与环境交流,有效掌握环境的能力。具体涵盖了从幼年生活经验发展出的自我效能感,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而美好的人际关系,有做决定的能力和自信,有能力动员环境资源及社会支持
适应力
指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适应不良是个人需求与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不协调造成的
生活中的问题
去污名化,对应整合性的较宏观的视角
环境
微观系统:个体直接面对面接触和交往而组成的系统,它对个体的影响最直接,构成个体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例如家庭、课堂、同伴团体、工作场所等。
中观系统: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家长-教师会议、工作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等 。
外围系统: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并不直接参与的系统。如影响或支持个人生活的教育、娱乐、医疗等方面的资源 。
宏观系统:更大的文化与社会体系,如意识形态、信仰、风俗与法律,等等。
时间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个体成长环境中与时间相关的影响因素,如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或生命周期。
第三节
第三节基本都是从实践原则、评估、专业关系和干预技巧展开。个人认为,只要理解了每章节的理论,这一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换了个表述...(好像是一句废话。。)
实践原则和系统视角有类似指出,但更加强调案主优势和环境资源
生态评估有着可以运用的工具,相对比较好理解
生态图
展示了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清晰地呈现出个人、家庭及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说明了系统之间能量的流动和各系统间的关系本质,及其与服务对象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系统、服务对象问题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图具有如下功能:
(1)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
(3)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
(4)呈现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
第四节
贡献与局限归根到底也是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来说的,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刻意记忆,主要把理论内容和特点把握之后,就能编了(bushi
此外,每个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也是和社工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相对应的,因此把握好整体的理论发展阶段和四个范式,也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理论哪里好、哪里不足了
贡献大部分都是前几节提过的优点和进步,局限可以从后几章其他理论的进步发展来思考(毕竟有不足才有发展不是hh)
其他
本章需要注意的概念:
生态系统理论、生命周期、人际关联、角色、胜任力、生活中的问题、环境层次、生态图
ps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的对比:
从理论的类型和适用范围来看,系统理论可以被不同的学科所借用来解释本学科领域的内容;生态系统理论以大卫·豪的理论分类方法来看,属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运用于社会工作领域来解释人的处境、问题。
从理论涉及的概念来看,生态系统理论不仅借鉴了系统理论的观点,而且在此同时引入了诸多生物学概念,把人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看作是一个社会性的生态系统,用诸如生命周期、栖息地、生态地位等概念来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的具体和形象。
从理论关注的焦点来看,系统理论关注各个层次的系统对人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关注系统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心理状态,强调人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适应能力,聚焦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以达成平衡。
从理论关注的主体来看,系统理论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系统对人的影响和子系统间互动的问题,而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是系统内与其他成员的互动
从实践模式上看,系统理论偏重解释性,缺乏可操作性,生态系统理论相对来说具有操作性的技巧和方法
非常感谢你愿意看到这里
编辑 | 五点人